笨书网 + 

首页 »

“火”结尾的成语139个(含解释和出处)

作者:子鱼 2022-06-15 00:08:05 / 213次阅读

百问中文为您整理了传风扇火、红红火火、蹈赴汤火、炳若观火、井中求火等“火”结尾的成语139个,包括解释、出处和示例等。

1、传风扇火[chuán fēng shān huǒ]

【解释】犹扇风点火。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。多用于贬义。

【出处】康濯《春种秋收·故事》:“这么传风扇火,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——天天替女儿着急,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。”

2、红红火火[hóng hóng huǒ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。

【出处】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30章:“把事办得红红火火,热热闹闹!没钱?借!”

【示例】祝你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
3、蹈赴汤火[dǎo fù tāng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不避艰险。同“蹈汤赴火”。

【出处】唐·孙揆《灵应传》:“君子杀身以成仁,殉其毅烈,蹈赴汤火,旁雪不平,乃宝之志也。”

【示例】犬马之报,惟力是视,虽蹈赴汤火所不辞。 ——清·王韬《代上广府冯太守

4、炳若观火[bǐng ruò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看得清楚明白。

【出处】梁启超《欧洲地埋大势论》:“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,种种殊异之处,则如网在纲,炳若观火。”

5、井中求火[jǐng zhōng qiú huǒ]

【解释】在水井里去寻求火。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,根本达不到目的。

【出处】《战国策·韩策三》:“夫攻形不如越,而攻心不如吴,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,臣窃以为犹之井中,而谓曰:'我将为尔求火也。’”

【示例】你这样做就像井中求火一样

6、悬河注火[xuán hé zhù huǒ]

【解释】指以河水倾泻于火。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:“况拥数州之兵以诛群竖,悬河注火,奚有不灭?”

7、赴汤投火[fù tāng tóu huǒ]

【解释】赴:去,走向;汤:开水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跳。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

【出处】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2回:“小人受侯爷大恩,别说行刺,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。”

【示例】清·无名氏《刘公案》第44回:“小的蒙爷高抬举,赴汤投火亦甘心。”

8、解衣抱火[jiě yī bào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不解决问题,只招致危险。同“解衣包火”。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关中华戎杂错,风俗劲悍;裕欲以荆扬之化,施之函秦,此无异解衣包火,张罗捕虎。”清·唐训方《里语征实》卷下引作“解衣抱火”。

【示例】清·唐训方《里语徵实》下卷:“此无异解衣抱火,张罗捕虎。”

9、星星之火[xīng xīng zhī huǒ]

【解释】一点点小火星。比喻开始时策小,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。

【出处】《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
【示例】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
10、解衣包火[jiě yī bāo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不解决问题,只招致危险。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关中华戎杂错,风俗劲悍;裕欲以荆扬之化,施之函秦,此无异解衣包火,张罗捕虎。”

11、洞如观火[dòng rú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,好像看火一样。同“洞若观火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二:“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,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,皆洞如观火矣。”

12、万家灯火[wàn jiā dēng huǒ]

【解释】家家点上了灯。指天黑上灯的时候。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。

【出处】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万家灯火吹箫路,五夜星辰赌酒天。”

【示例】签后当日送出,我回家时已经万家灯火了。 ——邹韬奋《抗战以来·临行的一封信》

13、隔岸观火[gé àn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隔着河看人家着火。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,在一旁看热闹。

【出处】唐·乾康《投谒齐已》:“隔岸红尘忙似火,当轩青嶂冷如冰。”

【示例】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。 ——郭沫若《南冠草》第二幕

14、飞蛾赴火[fēi é fù huǒ]

【解释】象蛾子扑火一样。比喻自找死路、自取灭亡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到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【示例】你这样做,无疑是飞蛾赴火。

15、飞蛾投火[fēi é tóu huǒ]

【解释】象蛾子扑火一样。比喻自找死路、自取灭亡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到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【示例】不然进入他家,如飞蛾投火一般,坑你上不上,下不下,那时悔之晚矣。 ——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十七回

16、燎若观火[liǒo ruò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指事理清楚明白,如看火一般。

【出处】清·黄宗羲《朱康流先生墓志铭》:“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,燎若观火。”

17、无名孽火[wú míng niè huǒ]

【解释】名:称呼;孽:邪。说不出的邪火。指极大的怒气。

【出处】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回:“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,从脚跟下直透顶门,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。”

18、蹈汤赴火[dǎo tāng fù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不避艰险。

【出处】唐·赵元一《奉天录》卷三:“且须散金帛,犒师旅,使闻鼓而蹈汤赴火,闻金而星布云合。”

【示例】他张迪,官家的这条忠实走狗,蹈汤赴火,也要去竭力办到。 ——徐兴业《金瓯缺》第一部第三章

19、履汤蹈火[lǚ tāng dǎo huǒ]

【解释】身入汤火。比喻处苦难之境。

【出处】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李从俊传》:“复御家不法,其奴仆若履汤蹈火,忤其意者,或鞭之,或刃之。”

20、挑灯拨火[tiǎo dēng bō huǒ]

【解释】搬弄是非。

【示例】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更是挑灯拨火。

21、狐鸣篝火[hú míng gōu huǒ]

【解释】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。同“狐鸣鱼书”。

【出处】黄葆桢《扬哲商烈士悼歌》:“军储潜遣五丁运,狐鸣篝火期相从。”

22、如荼如火[rú tú rú huǒ]

【解释】荼:茅草的白花。象荼那样白,象火那样红。原比喻军容之盛。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,气氛热烈。

【出处】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万人以为方阵,皆白裳,白旗,素甲,白羽之缯,望之如荼。……左军亦如之,皆赤裳,赤?,丹甲,朱羽之缯,望之如火。”

【示例】霹雳一声,四方响应,正我汉族如荼如火之国民,执国旗而跳上舞台之日也。 ——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十九回

23、明若观火[míng ruò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象看火那样清楚。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宋·蔡沈集传:“我视汝情,明若观火。”

【示例】善恶从类,端如贯珠,成败象行,明若观火。 ——唐·陆贽《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》

24、抱雪向火[bào xuě xiàng huǒ]

【解释】向火:烤火。抱着雪烤火。比喻做法和目的不一致,不能解决问题。

25、披麻救火[pī má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披着麻去救火。比喻惹火烧身,自招灾祸。

【出处】元·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三折:“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,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。”

【示例】若强动兵甲,正犹披麻救火,必致自焚也。 ——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二十回

26、抱薪救火[bào xīn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薪:柴草。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且夫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
【示例】若听诸葛亮之言,妄动甲兵,此所谓抱薪救火也。 ——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

27、急于星火[jí yú xīng huǒ]

【解释】星火:流星。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。形容非常急促紧迫。

【出处】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。”

【示例】宋·王明清《挥薼后录》第四卷:“官户根括,急于星火。”

28、自相水火[zì xiāng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。

【出处】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十六回:“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,而使自相水火,非社稷之福也。”

29、不食人间烟火[bù shí rén jiān yān huǒ]

【解释】道教称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。比喻人有出世之意。也比喻诗画之意高超,不凡凡俗。

【出处】宋·阮阅《诗话总龟前集》卷九引《直方诗话》:“坡读其诗,叹息云: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。”

【示例】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七字,便有吞梅嚼雪,不食人间烟火气。 ——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卷三

30、黑灯下火[hēi dēng xià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黑暗没有灯光的情景。

【出处】老舍《骆驼样子》十二:“你始终也没进去。黑灯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。”

【示例】下地做话,黑灯下火走回来,一进门,有饭吃,一拎壶,有水渴。 ——梁斌《红旗谱》十三

31、新官上任三把火[xīn guān shàng rèn sān bǎ huǒ]

【解释】指官员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。

【出处】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“福军。你新官上任三把火,乱烧一通,迟早要犯大错误呀!”

【示例】新官上任三把火,我得多点几把火。

32、把薪助火[bǎ xīn zhù huǒ]

【解释】把:握住。拿着柴草助长火势。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。

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二回:“今求军马钱粮,切不可与。如若相助,是把薪助火也。”

33、远水救不了近火[yuǎn shuǐ jiù bù liǎo jìn huǒ]

【解释】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。比喻缓慢的纠正或抵制邪恶的东西不可能应付紧急的状态。

【出处】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。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。”

34、清灰冷火[qīng huī lěng huǒ]

【解释】没吃没喝。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。同“清灰冷灶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85回:“及至到了家,清灰冷火的锁着门。”

35、了如观火[liǎo rú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了:明白。形容看得非常清楚。

【出处】邹鲁《戊甲云南河口之役》:“今有河内来函,读之必了如观火,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,必更有把握矣。”

36、心焦如火[xīn jiāo rú huǒ]

【解释】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。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,亦作“心焦如焚”。

【出处】《群英类选·〈绣襦记·暂宿邮亭〉》:“为何马犹不止,心焦如火,怎辞劳瘁。”

37、敲冰求火[qiāo bīng qiú huǒ]

【解释】敲开冰找火。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。

【出处】《大光明藏经》下卷:“敲冰求火,论功不遂。”

38、救民水火[jiù mín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水火:比喻深重的灾难。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”

【示例】谡如此来,是要救民水火,不想无民可救,只有贼可杀呢。 ——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

39、无明业火[wú míng yè huǒ]

【出处】金·马钰《满庭芳·赠赵雷二先生》词:“休起无明业火,更休思,名利相干。”

【示例】武松听了,心头那把无明业火,高三千丈,冲破了青天。 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一回

40、鼻头出火[bí tóu chū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意气风发;情绪激昂。

【出处】《南史·曹景宗》:“甜如甘露浆,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。”

【示例】《南史·曹景宗传》:“我昔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拓弓弦作礔砺声,箭如饿鸱叫,平泽中逐獐,数肋射之,渴饮其血,饥食其脯,甜如甘露浆,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。”

41、束缊乞火[shù yùn qǐ huǒ]

【解释】束缊: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;乞火:借火。搓麻为引火绳,向邻家讨火。比喻求助于人。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,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。”

42、投膏止火[tóu gāo zhǐ huǒ]

【解释】膏:油。用油去浇灭火,结果火烧得更旺。比喻举措不当,适得其反。

【出处】《新五代史·唐书·安重诲》:“四方骚然,师旅并兴,如投膏止火,适足速之。”

43、黑灯瞎火[hēi dēng xiā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黑暗没有灯光。

【出处】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八:“呵,你这个时侯,走什么,黑灯瞎火的。”

【示例】老二,这是怎么回事,黑灯瞎火的把我找来。 ——老舍《神拳》第二幕

44、燎原之火[liáo yuán zhī huǒ]

【解释】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,使人无法接近。比喻不断壮大,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
【示例】改革开放的洪流,似燎原之火,不可阻挡。

45、钻冰取火[zuàn bīng qǔ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徒劳无功。

【出处】《全元散曲·普天乐·嘲风情》:“姐姐每钻冰取火,婆婆每指山卖磨。”

【示例】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46回:“这里找你老人家,如同钻冰取火,轧沙取油。”

46、悬河泻火[xuán hé xiè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。同“悬河注火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陈天华《中国革命史论》第二章第二节:“扫荡无余,犹悬河以泻火。”

47、引风吹火[yǐn fēng chuī huǒ]

【解释】引:招来。利用风来吹火,使火越烧越旺。比喻从中煽动,挑起事端。

【出处】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三:“因风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

【示例】坐山观虎斗,借刀杀人,引风吹火,站干岸儿,推倒了油瓶不扶,都是全桂子的本事。

48、大动肝火[dà dòng gān huǒ]

【出处】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一回:“毛虎听了,不觉大动肝火。”

【示例】见到不务正业的他,父亲一定大动肝火。

49、皎阳似火[jiǎo yáng shì huǒ]

【解释】皎:白而亮。太阳像火一样燃烧。多形容夏日的炎热。

50、远水救不得近火[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。

【出处】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:“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,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。”

【示例】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,就是我们再帮点忙,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,也无济于事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十二回

51、吞刀吐火[tūn dāo tǔ huǒ]

【解释】古杂剧之一,泛称魔术。

【出处】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吞刀吐火,云雾杳冥。”

【示例】丹、珠乃拔马破舌,吞刀吐火。 ——《晋书·夏统传》

52、燎如观火[liǎo rú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指事理清楚明白,如看火一样。

【出处】郭沫若《文艺论集·反响之反响》:“究竟谁是谁非,谁错谁不错,这是燎如观火的。”

【示例】这部作品的观点燎如观火,值得一读。

53、势如水火[shì rú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,不能相容。

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蜀志·魏延传》:“惟杨仪不假借延,延以为至忿,有如水火。”

54、撮盐入火[cuō yán rù huǒ]

【解释】撮:以指取物。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。比喻性情急躁。

【出处】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三本二折:“待去呵,小姐性儿撮盐入火。”

【示例】为是他性急,撮盐入火,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,当先厮杀,以此人都叫他做“急先锋”。 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十三回

55、后院起火[hòu yuàn qǐ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内部闹矛盾,发生纠纷。

【示例】这年头后院起火就更糟了。

56、绝薪止火[jué xīn zhǐ huǒ]

【解释】绝:断绝;薪:柴草。断绝柴草,使火停止燃烧。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。

【出处】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扬汤止沸,沸愈不止,去火则止矣。” 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书》:“一人饮之,百人扬之,无益也,不如绝薪止火而已。”

57、破壁燎火[pò bì liáo huǒ]

【解释】推倒墙壁,点燃灯火。形容作,形容作风正派,不好女色。

【出处】清·张英《渊鉴类函·墙壁三》:“鲁男子夜大雨,有邻之嫠妇因风雨坏屋投栖睛。男子乃破壁,燎火以达旦。”

58、电光石火[diàn guāng shí huǒ]

【解释】闪电的光,燧石的火。原为佛家语,比喻事物瞬息即逝。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。

【出处】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此事如击石火,似闪电光。”

【示例】但看还没有十分看明,又如电光石火一样飞也似地过去了。 ——郭沫若《学生时代·孤山的梅花》

59、连天烽火[lián tiān fēng huǒ]

【解释】烽火: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,比喻战火或战争。形容战火烧遍各地。

【出处】汉·蔡邕《蔡中郎集·外纪上·汉书十志疏》:“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,一月之中烽火不绝,埃尘连天。”

【示例】无限伤心劫后话,连天烽火独思君。 ——李大钊《南天动乱·适将去国,忆天问军中诗》

60、炳如观火[bǐng rú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炳:光明、明亮、显著。形容看得清楚明白。

【出处】鲁迅《坟·文化偏至论》:“其词秩然有条,各分大义,炳如观火。”

61、厝薪于火[cuò xīn yú huǒ]

【解释】厝:同“措”,放置;薪:柴。置柴堆于火之上。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。

【出处】《清史稿·诸王》:“躬蹈四罪,而犹逞志角力,谬欲收拾人心,是厝薪于火而云安,结巢于幕而云固也。”

62、钻燧取火[zuàn suì qǔ huǒ]

【解释】燧:火石。钻打火石取火。原始人类取火的方式

【出处】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有圣人作,钻燧取火,以化腥躁,而民说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燧人氏。”

【示例】李四光《人类的出现》:“象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,'钻燧取火,以化腥躁’,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……”

63、惊风扯火[jīng fēng chě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大惊小怪,自我惊扰。

【出处】沙汀《在祠堂里》:“'你们这些人的话也难讲,’他说:'总是惊风扯火的!请问,搜查也搜查了,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枪毙么?不会的。’”

64、束缊请火[shù yùn qǐng huǒ]

【解释】束缊: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;请火:借火。搓麻为引火绳,向邻家讨火。比喻求助于人。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。”

65、钻木取火[zuān mù qǔ huǒ]

【解释】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,靠摩擦取火。

【出处】《关尹子·二柱》:“形之所自生者,如钻木得火。”

【示例】他在孤岛上过着钻木取火的生活。

66、如蹈水火[rú dǎo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像走入水火之中。比喻处境艰难。

【出处】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命入朝廷,如赴汤火。”

【示例】若宰民者,头会箕敛以毒天下,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,为害尤甚。 ——《元史·张德辉传》

67、急如风火[jí rú fēng huǒ]

【解释】急得像疾风烈火一样。形容十分急迫。

【出处】《西游补》第九回:“你要图成和议,急如风火,却如何等得这三日过呢?”

68、一家一火[yī jiā yī huǒ]

【解释】指所有家当什物。

【出处】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五卷:“王媪嫁了马周,把自己一家一火,都搬到马家来了。”

69、夜蛾赴火[yè é fù huǒ]

【解释】象蛾子扑火一样。比喻自找死路、自取灭亡。

【出处】晋·支昙帝《赴火蛾赋》:“愚人贪财,如蛾投火。”《梁书·到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70、假阶救火[jiǎ jiē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假:借;阶:梯子。比喻做事不讲效率,做事机械。

【出处】《燕书》:“赵成阳堪,其宫火,欲灭之,无阶可升。”

71、敲冰索火[qiāo bīng suǒ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,一定不会成功。

【出处】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》第四卷:“若敲冰而索火,类缘木以求鱼。”

72、积薪厝火[jī xīn cuò huǒ]

【解释】薪:柴草;厝:同:“措”,放置。把火放在柴堆下面。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,后患无穷。

【出处】清·张岱《越绝诗小序》:“积薪厝火,其焰立见。”

【示例】幸能积薪厝火,得获暂时之安逸。 ——黄远庸《北京之新年》

73、熊熊烈火[xióng xióng liè huǒ]

【解释】熊熊:形容火势旺盛。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。

【示例】李莫愁挺立在熊熊烈火之中,竟是绝不理会。 ——金庸《神雕侠侣》第三十二回

74、满腔怒火[mǎn qiāng nù huǒ]

【解释】满腔:充满心中;怒火:形容极大的愤怒。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。

【出处】《我们的战友邱少云》:“我们怀着满腔怒火,勇猛地冲上'391’高地。”

75、洞若观火[dòng ruò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洞:透彻。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,好象看火一样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

【示例】否则怎样,他却没有说。但这是“洞若观火”的,否则,就不给。 ——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记“发薪”》

76、负薪救火[fù xīn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背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
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其国乱弱矣,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,则是负薪而救火也,乱弱甚矣。”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譬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

【示例】若听诸葛亮之言,妄动甲兵,此所谓负薪救火也。 ——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

77、顺风吹火[shùn fēng chuī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乘便行事,并不费力。

【出处】汉·焦赣《易林·井之临》:“顺风吹火,幸附骥尾,易为功力,因权受福。”

【示例】我虽叨在宦途,要举荐你广游大人门下,不过顺风吹火,不为难事。 ——《石点头·感恩鬼三古传题旨》

78、春风野火[chūn fēng yě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迅猛之势。

【出处】左齐《南泥湾屯垦》;“劳动竞赛的热潮,像春风野火一样,迅速遍及整个工地。”

79、乌灯黑火[wū dēng hēi huǒ]

【解释】指晚上没灯没火,形容很暗。

【示例】乌灯黑火的,怎么看书?

80、瞎灯黑火[xiā dēng hēi huǒ]

【解释】灯不亮,火灭了。形容十分漆黑。

【出处】《人民日报》1976.1.17:“村剧团就要开始演出了,散戏时瞎灯黑火不好走,那路还得加宽!”

81、七窍冒火[qī qiào mào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气愤到极点。同“七窍生烟”。

【出处】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三回:“一天两天还好受,等到第三天,真受不得了!怎么还没有信呢?俗语说的好,真是七窍冒火,五脏里生烟。”

【示例】见此情不由我七窍冒火,你这般对付我却待如何? ——欧阳予情《渔夫恨》第五场

82、赴汤蹈火[fù tāng dǎo huǒ]

【解释】赴:走往;汤:热水;蹈:踩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踏。比喻不避艰险,奋勇向前。

【出处】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,若赴水火,入焉焦没耳。”晋·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。”

【示例】有三个人,义胆包身,武艺出众,敢赴汤蹈火,同死同生。 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十五回

83、救民于水火[jiù mín yú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救:拯救;水火:比喻灾难。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

【出处】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”

【示例】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7回:“若二位兄长皆救民于水火,出去谋为一番,弟现有千余人,屯扎在高鸡泊,专望驾临动手。”

84、性烈如火[xìng liè rú huǒ]

【解释】性:性情,脾气。形容性情暴躁。

【示例】那高个儿的僧人性烈如火,提起醋钵大的拳头,呼的一拳,又向乔峰击到。 ——金庸《天龙八部》第十八回

85、远水不救近火[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]

【解释】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。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。

【出处】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于海,海水虽多,火必不灭矣,远水不救近火也。”

【示例】为今之计,到临安取救是远水不救近火。 ——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

86、连天峰火[lián tiān fēng huǒ]

【解释】烽火: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,比喻战火或战争。形容战火烧遍各地。

【出处】汉·蔡邕《蔡中郎集·外纪上·汉书十志疏》:“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,一月之中烽火不绝,埃尘连天。”

【示例】无限伤心劫后话,连天峰火独思君。 ——李大钊《南天动乱,适将去国,忆天问军中诗》

87、昆冈之火[kūn gāng zhī huǒ]

【解释】昆仑山失火,将玉和石头一起烧掉。比喻不分好坏,同归于尽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胤征》:“火焱昆冈,玉石俱焚。”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及残寇乘之,倒山倾海,昆冈之火,自兹自焚,版荡之篇,于焉而极。”

88、舌锋如火[shé fēng rú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。

【示例】他一向舌锋如火,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。

89、杀人放火[shā rén fàng huǒ]

【解释】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。

【出处】元·无名氏《黄花峪》第二折:“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,显出我些英雄神威。”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五十五回:“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,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。”

【示例】也有钻穴逾垣在那里偷窃的,也有杀人放火在那里抢劫的。 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九回

90、无明火[wú míng huǒ]

【解释】无明:佛教中指“痴”或“愚昧”。指怒火。

【出处】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93回:“李逵听了这句话,那把无明火,高举三千丈,按纳不住,掿两斧抢上前,一斧一个,劈下头来。”

【示例】我一时心中泛起了无明火,顿时爆发。

91、如蹈汤火[rú dǎo tāng huǒ]

【解释】蹈:踩;汤:滚水。如同在滚水、烈火中行走一样。比喻处境艰险。

【出处】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命入朝廷,如赴汤火。”

【示例】入入公门,如蹈汤火。 ——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冤狱》

92、冬寒抱冰,夏热握火[dōng hán bào bīng,xià rè wò huǒ]

【解释】冬天寒冷却要抱冰,夏天炎热却要握火。形容刻苦自勉。

【出处】《吴越春秋·勾践归国外传》:“越王念复吴,仇非上旦也。苦身劳心,夜以继日。……冬常抱冰,夏还握火。”

93、鼻端出火[bí duān chū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意气风发;情绪激昂。

【出处】见“鼻头出火”。

【示例】写少时豪侠,有鼻端出火之概。 ——苏轼《方山子传》清·沈德潜评

94、憋气窝火[biē qì wō huǒ]

【解释】憋:闷在心里。压住性子,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。

【示例】放宽心点,不要憋气窝火伤害身体。

95、七月流火[qī yuè liú huǒ]

【解释】火:星座名,即心宿,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,位置最高,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,故称“流火”。指夏去秋来,寒天将至。

【出处】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

96、羽蹈烈火[yǔ dǎo liè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不自量力而自取灾祸。

【出处】汉·刘向《新序·杂事三》:“若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若以指绕沸,入则焦没耳。”

97、扇风点火[shàn fēng diǎn huǒ]

【解释】指进行鼓动或煽动。

【出处】康濯《东方红》第十三章:“'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怕还不够高……气魄也不够大!’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。”

【示例】她故意在旁边扇风点火,让我们打起来。

98、因风吹火[yīn fēng chuī huǒ]

【解释】因:顺着。顺着风势吹火,比喻乘便行事,并不费力。常用作谦词。

【出处】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三:“因风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

【示例】十娘钟情所欢,不以贫窭易心,此乃女中豪杰。仆因风吹火,谅区区何足挂齿。 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二

99、束蕴请火[shù yùn qǐng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求助于人。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。同“束缊请火”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。”《韩诗外传》卷七亦有此说,“缊”作“蕴”。

100、烧犀观火[shāo xī guān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洞察事物。

101、不避汤火[bù bì tāng huǒ]

【解释】指不畏凶险。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壮士在军,攻城先登,陷阵却敌,斩将搴旗,前蒙矢石,不避汤火之难者,为重赏使也。”

【示例】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16回:“臣既食天之禄,理宜不避汤火。”

102、瞎灯灭火[xiā dēng miè huǒ]

【解释】灯不亮,火灭了。形容夜十分漆黑。

【出处】《捻军歌谣·听老毛子啦清兵》:“阴天涝雨刮大风,瞎灯灭火屋子空,闺女媳妇牛棚坐,专听老毛子啦清兵。”

103、以火救火[yǐ huǒ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用火来救火灾。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,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。

【出处】《庄子·人世间》:“是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,名之曰益多。”

【示例】《纲鉴会纂》第12卷:“以火救火,益增其酷,奚取社稷臣为哉!”

104、风风火火[fēng fēng huǒ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急急忙忙,冒冒失失的样子。

【出处】王吉呈《女御史》:“妈千叮咛万叮咛,务必要平稳,切不可像在娘家门上那样风风火火,得罪了人。”

【示例】他那风风火火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。

105、心急如火[xīn jí rú huǒ]

【解释】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。形容非常着急。

【出处】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要看个十分饱。”金圣叹批:“心急如火,更不能待。”

106、纸包不住火[zhǐ bāo bù zhù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。

【出处】从维熙《第十个弹孔》:“他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,瞒过初一也瞒不过十五。”

【示例】纸包不住火,你一手遮天是长久不了的。

107、传风搧火[chuán fēng yǒu huǒ]

【解释】犹煽风点火。搧,同“扇”。比喻煽动别人闹事。多用于贬义。

108、远水难救近火[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。

【出处】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91回:“贼势方张,渐逼京师,外兵未能遽集,所谓远水难救近火。”

109、众怒如水火[zhòng nù rú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众人的愤怒如同水火一样无情。形容百姓的意愿不可冒犯。

【出处】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众怒如水火焉,不可为谋。”

【示例】君蚤自图,无取辱焉。众怒如水火,不可救也。(《史记·楚世家》)

110、势成水火[shì chéng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,不能相容。

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蜀志·魏延传》:“惟杨仪不假借延,延以为至忿,有如水火。”

【示例】正大门派和本教积怨成仇,更是势成水火。 ——金庸《倚天屠龙记》第十九回

111、急如星火[jí rú xīng huǒ]

【解释】星火:流星。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。形容非常急促紧迫。

【出处】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。”

【示例】闺臣心内虽急如星火,偏偏婉如同田凤翾的哥哥田廷结了婚姻。 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四回

112、水盛胜火[shuǐ shèng shèng huǒ]

【解释】盛:强烈。水势盛大定能战胜火势。比喻善良终究能战胜邪恶。

【出处】汉·王充《论衡·命义》:“遭逢之祸大,命善禄盛不能却也。譬犹水火相更也,水盛胜火,火盛胜水。”

113、束蕴乞火[shù yùn qǐ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求助于人。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。同“束缊请火”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,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,然物存相感,事有适可。”

【示例】打门声急谁氏子,束蕴乞火霜风寒;劝渠且宿不敢住,袒而示我催租瘢。 ——宋·方岳《三虎行》

114、不避水火[bù bì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指不畏凶险。

【出处】《水浒传》第五八回:“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,但请尽说不妨,便当不避水火,力为解救,与汝相助。”

115、鼻端生火[bí duān shēng huǒ]

【解释】以之形容马行疾速。

【出处】语出《南史·曹景宗传》:“我昔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。”

【示例】西家骁骑绕如龙,鼻端生火耳生风。 ——元·杨维桢《奉题子昂骝马图》诗

116、不瘟不火[bù wēn bù huǒ]

【解释】瘟:戏曲沉闷乏味;火:比喻紧急急促。指戏曲不沉闷乏味,也不急促。

【示例】这部不瘟不火的戏剧让人提不起兴趣。

117、煽风点火[shān fēng diǎn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煽动别人闹事。

【出处】沙汀《青棡坡》:“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。”

【示例】这时节也悄悄把嘴筒子伸了出来,在一些角落里煽风点火。 ——克非《春潮急》

118、招风揽火[zhāo fēng lǎn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招惹是非。

【出处】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一卷:“地方轻薄子弟不少,你又生得美貌,莫在门前窥瞰,招风揽火。”

【示例】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九卷:“是他自家招风揽火,怎倒打你?”

119、赴蹈汤火[fù dǎo tāng huǒ]

【解释】赴:前往;蹈:踩;汤:热水。形容不畏艰难险阻,奋不顾身。

【出处】三国·魏·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禽鹿少见驯育,则服从教制,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蹈汤火。”

【示例】臣是顾命大臣,义当以死报国,虽赴蹈汤火,皆所不避。 ——明·张居正《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》

120、拥篲救火[yōng huǐ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指方法不当,事必不成。

121、泼油救火[pō yóu jiù huǒ]

【解释】救火时用油浇洒。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,反而使事态更严重。

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74回:“今使他为先锋,是泼油救火也。”

【示例】正是'泼油救火’,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。 ——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85回

122、真金不怕火[zhēn jīn bù pà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。

【出处】高晓声《大好人江坤大》:“姓刘的说要调查,你就陪他去,真金不怕火,查好了!”

123、赴汤跳火[fù tāng tiào huǒ]

【解释】赴:去,走向;汤:开水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跳。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

【出处】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88回:“小夫人说那里话!若肯在老爷前,抬举小人一二,便消受不了。虽赴汤跳火,敢说不去?”

124、飞蛾扑火[fēi é pū huǒ]

【解释】飞蛾扑到火上,比喻自取灭亡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到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【示例】他今日自来投到,岂不是飞蛾扑火,自讨死吃的。 ——元·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二折

125、判若水火[pàn ruò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判:区别。比喻两者显然相反,互不相容。

【出处】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谭诗·总论》:“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,判若水火。”

【示例】若各存意见,则依附之小人,遂至妄为揣摩,群相附和,渐至判若水火。 ——《清朝野史大观》卷三

126、钻冰求火[zuān bīng qiú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徒劳无功。

【出处】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02卷:“影离响绝,云销雾除,钻冰求火,探巢捕鱼,不足言其无也。”

127、反风灭火[fǎn fēng miè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施行德政。

【出处】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上·刘昆》:“诏问昆曰:'前在江陵,反风灭火,后守弘农,虎北渡河,行何德政而致是事?’昆对曰:'偶然耳。’左右皆笑其质讷。帝叹曰:'此乃长者之言也。’”

【示例】但知私财不入,公事夙办,便云我能治民,不知诚己刑物,执辔如组,反风灭火,化鸱为凤之术也。 ——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

128、雪窗萤火[xuě chuāng yíng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勤学苦读。同“雪窗萤几”。

【出处】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,先受了雪窗萤火十二年。”

【示例】卑人雪窗萤火,曾苦志于三冬;云路鹏程,未雄飞于万里。 ——明·汪廷讷《狮吼记·叙别》

129、束缊举火[shù yūn jǔ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求助于人。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。同“束缊请火”。

【出处】清·钱谦益《吕季臣诗序》:“国破家亡,年衰岁暮,束缊举火,轹釡待炊,季臣意殊安之。”

130、探汤蹈火[tàn tāng dǎo huǒ]

【解释】犹言赴汤蹈火。比喻不怕任何艰险。

【出处】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以桀诈尧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挠沸,若赴水火,入焉焦没耳。”

131、纸里包不住火[zhǐ lǐ bāo bù zhù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事实真相是无法掩藏的。

【示例】我还有心思算卦!今天的事,纸里包不住火,多田总会知道的。(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九章)

132、不食烟火[bù shí yān huǒ]

【解释】①指不吃熟食。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,不吃世间烟火物。②指诗文立意高超,言词清丽,不同凡俗。

【出处】《终有报》第一回:“人都道他不食烟火,体气欲仙。”

【示例】此诗不独敏捷异常,且字字清新俊逸,饶有别致,似不食烟火者,大与平日不同。 ——《玉娇梨》第一回

133、灯蛾扑火[dé é pū huǒ]

【解释】比喻自己找死。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倒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【示例】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,倒来戏弄老娘!正是“灯蛾扑火,惹焰烧身”。 ——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十七回

134、不通水火[bù tōng shuǐ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跟人不相往来。

【出处】《汉书·孙宝传》:“杜门不通水火。”

135、干柴烈火[gān chái liè huǒ]

【解释】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,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也形容情绪高涨。

【出处】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侠女散财殉节》:“这烈火干柴怎得瞒。”

【示例】真是一对烈火干柴,如胶如漆,燕尔新婚,连日那里拆得开。 ——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九回

136、州官放火[zhōu guān fàng huǒ]

【解释】指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
【出处】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'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
137、熬油费火[áo yóu fèi huǒ]

【解释】指耗费灯油。多指日夜忙碌。

【出处】《红楼梦》第二五回:“此时贾赦、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,日夜熬油费火,闹得上下不安。”

138、如赴汤火[rú fù tāng huǒ]

【解释】好像迈进开水和火中。比喻进入极其危险的境地。

【出处】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命入朝廷,如赴汤火。”

139、燎原烈火[liáo yuán liè huǒ]

【解释】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,使人无法接近。比喻不断壮大,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。

【出处】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
【示例】改革开放的洪流,似燎原烈火,不可阻挡。

想了解更多关于“火”结尾的成语139个(含解释和出处)的内容,请扫微信
或微信搜索jiemingpan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enshu.com/p/137921

版权说明:本文版权由作者自行负责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相关文章


前一篇: 含“东”的成语大全(305个,含解释)
后一篇: 含“注”的成语(37个)

栏目精选


笨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内容由用户上传发布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24小时内处理或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0 笨书网  备案号:粤ICP备15074009号

go to top